•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华阴新闻 >正文

华阴市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时间:2019-10-28 09:09 作者: 记者 夏莲 实习记者 王怡 来源:渭南日报

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华阴市美丽乡村建设综述

从曾经尘土飞扬的羊肠小路,到如今风景如画的通村大道;从曾经的“天然垃圾场”,到如今的美丽宜居乡村;从曾经为填饱肚子发愁,到如今主动追求文化享受;从1949年56.62万吨的粮食产量、1.69亿元的农林牧渔业产值,到2018年225.96万吨的粮食产量、526.61亿元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0年来,穿越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当共和国由积贫积弱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渭南也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试探摸索、风雨兼程,取得了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更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步伐,编制了《渭南市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提出了“美丽渭南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构想,确定了“五美”(美丽道路、美丽镇街、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文化)渭南建设目标,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实施美丽渭南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如今,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秦东大地徐徐展开。

街净树绿环境美

通村路笔直平坦,庭院整洁明亮,杂物堆放有序,房前屋后栽花种树……深秋时节,走进白水县和家卓村,一派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现在农村确实变化大,过去农民光顾着填饱肚子,谁还管环境好不好啊。”提起村里的变化,70多岁的老人曹学义很是感慨。

其实不只和家卓村,经过多年的美丽渭南建设,我市已创建美丽宜居乡村273个、生态乡村1211个、清洁乡村1726个,省级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31个,20个村入选国家首批“绿色村庄”,5个镇被授予“陕西旅游特色名镇”称号,9个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这一串串数字的取得,离不开有力措施的推进。近年来,我市以美丽道路建设为抓手,在道路沿线镇村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同时,对全市高速公路、国省道路沿线实施林带绿化。

目前,全市绿化道路近千公里,实施美丽镇街立面改造36个,建成生态驿站30多个,87.3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农民增收产业美

一个鱼虾绝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农村,一定难以承载游子乡愁,更不可能承载起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我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加强水电路气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深度融合,在美丽上做起经济文章,不光美了乡村,也富了农民。

走进华阴市仙峪口村,绿树掩映、游人如梭,独特的关中民居建筑错落有致,青石铺成的路面颇有情调,一排排农家乐干净整洁,小院里不时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村支部书记张建庄介绍,目前,全村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有70多户,平均每户年收益6万元左右。

“我们村地少,每人还不到一分地,地也薄得很,种啥都歉收。以前路不好,基础设施也差,能出去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张建庄说,转机出现在2017年,仙峪口村被列为华阴市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高档次的改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仙峪口村大变样。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开始大力发展农家餐饮、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型旅游服务业。从村容村貌“脏乱差”、村民收入低不得不外出务工的情况,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仙峪口村做起了美丽经济。

大做美丽经济文章的远不止一个仙峪口村,如今,美丽经济在全市范围全面开花。大荔县丰裕村的生态体验游、富平县中合村的历史文化纪念游、白水县尧头村的传统文化体验游……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乡风文明精神美

在合阳县的初心公园里,不仅有笔直苍翠的树木、宽阔平坦的道路,还有一幅幅生动精美的墙画、微雕,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在华州区张桥村的皮影文化园里,精湛的皮影技艺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临渭区蒲阳村的村史馆里,纺车、蒲篮、泥刀等老物件,无声地记录着渭北的农耕文化……

美丽于人而言,不单单是拥有好看的皮囊,还要有美丽的灵魂,建设美丽乡村亦如此。

近年来,我市按照1133模式(每年确定1个省级重点示范县、1个市级重点示范县,每个县确定3个重点示范镇,每个镇确定3个重点示范村),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推动文明理念融入村民公约、融入特色文化、融入法治建设、融入时代风尚。

一方面,开展“万条家训进万家”和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红色文化,以优秀文化涵养乡风民风。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等文化惠民活动,把更多的文化精品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送戏下乡”“青春之梦”等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70年风雨历程,7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村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忆中的乡村,乡愁中的田园,正在经全市人民的巧手,编织成美丽幸福的家园。

今日渭南,美丽乡村建设新曲正酣,乡村振兴前景光明!

编辑:王倩

返回网站首页

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