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脚下有群最可爱的人
——解放军驻陕某部帮扶驻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渭南日报 记者 周海燕 通讯员 辛楠
从2016年9月军委后勤保障部、郑州联勤保障中心分别与华州区高塘镇柿村、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签订了军地脱贫攻坚协议,并将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选为帮扶抓建的主责人,扶贫工作“冲锋号”吹响后千余个日夜的今天,两个村子旧貌换新颜:
爱心超市让贫困群众各取所需;远程医疗卫生室解决了20公里8个行政村84户贫困户万名群众看病就医需求;500KW光伏发电站如期并入国家电网,贫困户年均可分红4000元以上;160亩清水莲菜喜获丰收;60亩优质柿子树长势喜人;
……
这是这群最可爱的人千余个日夜奋力书写的答卷。
甩开膀子 迈开步子 拿出子弟兵的样子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红色土地吹响了军民携手共奔小康的“冲锋号”。
受黄土塬地貌、耕地资源少等影响,华州区高塘镇柿村、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0户。接到任务后,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带领子弟兵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深入田间地头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说掏心窝的话;高海科利用走访慰问、共同劳动、参加村委会议、专题党课等各种时机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宣讲中央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党中央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优惠政策。他们指导村委召开“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精准扶贫不养懒人”恳谈会;组织贫困群众代表和镇村干部“走出去”到河南兰考、山西贾家庄参观学习,并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将“兰考经验”“贾家庄模式”宣讲给群众,获得群众拍手称赞。
“扶贫工作刚开始时,群众对我们不信任,都以为只是挂个牌子、走走过场。再加上部分贫困村民没有致富心劲,生怕辛辛苦苦挣的钱打了水漂……”回忆起部队帮扶开展脱贫工作之初的情形,高海科记忆犹新,“贫困群众不缺政策、不缺劳力,缺的是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勇气,所以扶贫刚开始主要是扶志。”
“子弟兵的这些学习和宣讲,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同时也鞭策着我们党员,让我们增强了在党意识,强化了尽职尽责的责任感。”华州区高塘镇柿村党支部书记郭焕民感慨道。
群众思想统一了,脱贫致富的热情自然就上来了。军民携手鼓足干劲,努力圆脱贫致富梦。贫困村里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每到晚上,群众扭起秧歌,敲起锣鼓,用欢歌笑语诉说着幸福生活;农家书屋里经常可以看到群众翻阅书籍、充电学习的身影;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推动网络办公,方便产业网上咨询和销售……
在竹峪村的远程医疗卫生室,73岁的王有姐拉着高海科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高政委,多亏远程医疗医生提前发现我的病,及时治疗,我现在好多了。”高海科叮嘱道:“每天要按时量血压,多锻炼身体。”
贫困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华州区高塘镇柿村党支部书记郭焕民感慨万千:“官兵们帮扶我们村很是卖力气,可从来没在我们村上吃过一顿饭,我们不知道怎样感谢他们才好。”红色基因绿色产业撸起袖子
打赢脱贫攻坚战
3年前,高海科带领120名官兵与扶贫点党员、群众在渭华起义的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并立下军令状:军地联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请党放心,我们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掉队。
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是官兵努力的新目标,他们提出“红色基因、红色柿村、红色传人、红红火火”的规划愿景与渭华起义的红色资源交相辉映,从红色旅游和柿子深加工两个渠道助力老区人民脱贫。
为帮助扶贫村开好“药方”、拔掉“穷根”,在高海科的主导下,部队官兵结合调研结果,向地方党政机关协调扶贫资金1750余万元,最终因地制宜、优中选优确定了帮扶项目,打造各村特色品牌。
在柿村的光伏发电项目基地,一列列光伏板尽收眼底,犹如整齐排列在大地上的琴键。是人民子弟兵为群众奏响了幸福最强音。
华州区高塘镇党委书记杜向宏穿梭其间,总结人民子弟兵产业扶贫成绩说道:“到2020年清水莲菜项目和这个柿子林项目见效后,每户群众可以分红1.2万元,柿村的贫困户就彻底脱贫了,高政委和人民子弟兵是柿村群众的恩人。”
在竹峪村,依托该村企业,贫困户入股定期分红,企业同时吸纳农户进厂务工,解决了80余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单就进厂打工一项,让群众人均年增收1.8万余元。
看着用奋斗换来的成绩,高海科说:“这里是红色革命老区,我们军民携手传承红色基因,克难争先,共同担当。今后将继续尽职尽责,发展特色产业,聚力脱贫攻坚,争取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生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华山脚下这群最可爱的人,以“华山风骨,渭水襟怀”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为群众创造了幸福生活,终将在秦东大地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